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3-05-15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文/赵勇  百度搜索“虚拟货币”,出来的结果应该是“网络游戏厂商发行的,可以用来购买道具之类的云云”;虽然虚拟货币和网游的关系很密切,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虚拟货币具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以及更具有可交易性以及国际性等特性。

全球领先的互联网企业亚马逊推出了虚拟货币:5月13日亚马逊推出虚拟货币“亚马逊币”,用户可以使用亚马逊币在亚马逊应用商店中购买Kindle Fire应用、游戏和游戏内的虚拟商品等。目前,1美元可购买100个亚马逊币。亚马逊表示,最开始将向所有Kindle Fire用户提供500个亚马逊币,价值5美元,这些虚拟货币可用于在亚马逊平台上购买应用或应用内物品。

于此对应,另外一家领先的互联网企业Facebook的虚拟货币业务则经历了一波风潮。自推出虚拟活波Facebook Credits之后,Credit一度成为Facebook最重要的盈利渠道之一,最高曾经占据facebook整体营收的15%;但在2013年初,Facebook放弃了Facebook Credits,而改为支持当地货币交易,可以对比的目标就是苹果的iTunes系统。

Facebook的选择说明对于虚拟货币,网络巨头们的选择也可以是多样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虚拟货币”不是“网络积分”,虚拟货币应该算是从网络积分发展起来的吧,基于PC端的互联网产品,几乎都有积分系统,邮箱、论坛、博客、微博、SNS等等都是可以用积分系统的,积分系统可以说是网络运营的重要一部分,对网络积分的使用可以说对对网络运营团队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

在很多情况下,网络积分甚至也具有虚拟货币的一些特性,“可交易和可置换”;比如天涯社区的积分,一度因为“天香赌坊”的盛行而具有了一定的虚拟货币的色彩,只是因博彩这一领域的监管和天涯网的谨慎,所以未能有更大的发展。

根据发行虚拟货币互联网的运营商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游戏类、社交类和电商类。

游戏类的虚拟货币在全球虚拟货币的市值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想象,在国内游戏虚拟币也相当活跃,无论是盛大、腾讯、网易还是其他有实力厂商的虚拟货币,在网络交易市场都相当活跃~恩,有过网游经历的都有类似的感受,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网游运营商的重要商务模式,游戏币的交易甚至可以催生庞大的交易平台,目前淘宝和5173等都是很活跃的游戏币的交易平台。

社交类的虚拟币,以腾讯的QQ币为例,更是创造性的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商业模式,腾讯的QQ币的交易活跃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甚至可以成为跨平台交易的中介货币,比如盛大游戏玩家和九城游戏玩家之间的交易,就可以通过QQ币来实现——甚至有相当多的页游直接和QQ币挂钩,也有很多产品在推广期吸引用户的手段就是赠送QQ币,这也是QQ币一度被指责冲击人民币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商类的虚拟币,虽然京东们也有礼品卡之类,但这离虚拟货币尚远~而亚马逊的“亚马逊币”则代表了亚马逊的野心,如果“亚马逊币”能够盛行,那么跨越不同货币的交易可能有了统一的结算标准,只是不知道“亚马逊币”是不是和国际汇率挂钩还是要限制不同国度的使用。

当然,游戏类和社交类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比如QQ币就具备社交和游戏两个最重要的使用功能。

但是,不是所有叫“虚拟货币”的都可以被当做“虚拟货币”,成为虚拟货币的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产品的流行度和被认可度。

无论是盛大的传奇币还是魔兽的金币以及QQ币,能够被成为虚拟货币的重要原因就是用户足够多以及交易频繁——也就是说发行虚拟货币的平台的产品决定了该虚拟货币是否可以称之为虚拟货币。

受平台的影响,虚拟货币也拥有通货膨胀的特色。

比如新浪微博推出的微币,目前来看就不能成为“虚拟货币”,因为虽然它具有和人民币的单向兑换,但用户的认可度和流通度都不够;而51则是另外一个情况,曾经51发行的虚拟货币因为其产品的流行和被认可,但随着51的被用户冷落,51的虚拟货币也失去了货币的价值。

坚挺的QQ币则代表了腾讯这家企业数十年来的强势,YY等欢唱平台的崛起也使得其虚拟货币具有相当的价值。

当然,以上积分和货币都还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但当比特币的出现以及流行的时候,则打破了我们对于虚拟货币的认知。

比特币从一诞生就是独立的,不隶属于某一个平台的,并且因为全球极客的追捧为自然具有了“国际化”;对于比特币是否可以成为虚拟货币,还是实际上已经成为货币,有很多的争议。(可以参见之前比特币的诸多分析文章)

但在国内,无论是比特币,还是其他虚拟货币,都还没有具备真实购买的条件,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们,认可都还是现实中的真实货币。

如果未来真的可以成为“黑客帝国”,那么会不会有一种超级货币出现而实现真实和虚拟货币的功能?

这个可能不仅仅是互联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金融问题,更可能是一个大政治的问题。

回过头来说虚拟货币,虽然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货币的市场会更庞大,但仅就国内而言,桎梏虚拟货币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没有被破解:虚拟财产是否受法律保护。

目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运营商,其实都是将虚拟财产包括虚拟货币的所有权掌握的,理论上来说,虚拟货币和虚拟财产一样,“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这也是虚拟财产时常发生争议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一个靠谱的网络运营商而言,虚拟货币的发行,就和靠谱的国家银行一样都是能够平衡各方面需求的。

随着“亚马逊币”的登场,虚拟货币更加的多元化,未来虚拟货币能走多远,以及是否需要给出虚拟货币的界限,都是值得讨论的有趣的话题。

魏武挥在《比特币和虚拟货币》一文中提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更多是少数人的玩具,但少数人或许觉得玩具比真实更重要,未来会怎么样,电影导演和现实给出的答案,谁会说更接近未来的真相。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13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手机QQ2013 4.0版上线后,腾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一款被认为是面对“移动时代”的手机QQ版本被4万多网友打“差评”,有超过90%的网友们认为手机QQ的步子迈的太大了扯着蛋了…

目前还不清楚腾讯方面如何处理这如潮的差评,是坚定的走在“创新”的路上,还是对网友们的抱怨做出回应,不知道腾讯方面能否快速给出反馈;这应该是腾讯这些年来第一次遇到如此的状况(3Q大战尚没有如此一面倒的声音),尤其是其核心产品QQ的手机版,虽然一度是指为应对时QQ的移动化不利,但如此的舆论反弹也不能全部怪罪“用户”的不理解吧。

手机QQ的用户群和用户的惯性庞大到腾讯甚至无法用一款通用的产品贯通所有的手机端:

—手机QQ有五亿用户,这其中,有相当多是PC端平移而来;

—手机QQ的用户年龄层可能从十几岁到六七十岁,区域从一线到乡镇乃至海外;

—手机QQ的版本起码有数十款,横跨ios、安卓等智能机和功能机;

—手机QQ也是盈利的,包括增值、超级QQ以及SP等等,手机QQ的商业模式被打造的不错…..

最近一年以来,手机QQ被外界质疑跟不上移动化的发展,和微信比更是略有保守,但实际情况可能就是马化腾公开表示的那样,手机QQ的用户量和活跃度都高于微信。

新版QQ为什么被喷大家可以在网上看看,这里就不在赘言,但个人体验,客观说有点更“移动了’,但和之前的手机QQ的版本以及PC端QQ的差异太大了,虽然目前还是ios端的新版,但试图挑战数亿用户的“体验习惯”,对于任意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都无疑是一次“世界大战”。

类似的因为产品改版被用户们反对乃至抵制和差评,并不是手机QQ的特例,纵观中外互联网行业,无论是BBS还是BLOG又或者是SNS乃至微博,改版总会触动原有用户的“习惯”而遭受各种各样的挑战——这就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产品经理们和用户的战争,制衡和反制衡,据说每个产品经理都以为可以制造出让用户们震惊和眼前一亮的产品,然而现实往往是,用户们会给产品经理们当头一棒,“丫又瞎改版”:

-门户网站,以雅虎为例,回顾这么多年雅虎的首页改版,基本山可以梳理近20年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最新的改版则显得激进。无限制的新闻递送功能和国内的四大门户的首页比起来也显得更有社交和移动感,只是雅虎大势已去的趋势下,公众对于此次改版(起码国内舆论),是没有太多的声音的。

-Bbs,以天涯为例,天涯网的每次改版都会引发网友的反弹,天涯网的网友们多数习惯了简介的风格和单一的论坛功能,但这些也一直制约天涯网的商业探索,在不停的改版和网友的批判中,天涯网经历了blog热、sns热和微博热,逐渐成为“古董级”的网站,足够大且没有冲劲的典型代表。

-作为曾经Blog时代最成功的产品,Digg不仅那些年明星级的互联网产品更曾是拨接的打名词,“digg了没”曾经是美国网民的流行语;时过境迁,现在Digg的用户量、知名度和活跃度等早已经大不如前;回顾Digg的发展史,几次过激的改版毫无疑问是挺重要的原因:“

“Digg,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出一次基本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大改版。每次大改版的时候 Digg 团队的高层人员都会承诺新版将解决一大批棘手的突出问题,例如上面提到的排名公正性问题就几乎每次都会在承诺列表中。然而真正改版之后,用户就会失望地发现说好的改善效果微乎其微,自己长期适应出来的使用习惯却常常是被彻底打破需要从头再来。

这样的不满情绪在 2010 年 8 月的 Digg 第四次大改版中爆发出来。第四次大改版的时候,Digg 几乎完全改变了之前的设计和使用流程,塞入了大量与社交相关的新特性,却把一批广受好评、对产品至关重要的基本特性给移除了。其中甚至包括最基础的 Bury 功能。怒火高涨的用户们选择了用手和用脚投票,一方面用户们齐心协力反复把直接竞争对手 Reddit 的消息顶上 Digg 首页,另一方面大量用户直接离开 Digg 去了 Reddit。

这次改版之后 Reddit 迅速壮大,而 Digg 则迅速走向衰落并从此一蹶不振。”

—SNS的改版的评价和效果则可以是冰火两重天,对比一下Myspace和Facebook的改版的:

a  在分析Myspace为什么失败的原因中,经常被提到的是性能不行、产品创新缓慢以及对用户的纵容;

b  作为对比的是Facebook则是另外一个极端,扎克伯克最著名的一点就是所谓“颠覆性颠覆性公司不需要听取用户意见”,所以这么多年来,Facebook每一次改版都是逆网友而为的,很多次的改版甚至都有网友们表示要推出脸书,有数据显示“某次Facebook上的改版投票,100万个投票中,有超过94%的参与者反对新改版的首页,有相关评论近60万个”,这是比 此次手机QQ面临的声音还要多很多的反对声音,但号称互联网凯撒大帝的年轻人扎克伯格每次都抵制住压力,也由此塑造了facebook十亿用户的传奇。

对于更多初有人气的产品来说,改版几乎就是决战,要么被抛弃,要么被更多人喜欢;固步自封,即使是慢节奏的豆瓣也不会沉寂很久不改版。

So,几乎每个互联网产品的升级改版都是一场“产品经理”和“用户”的战争,这张战争不分大小不分场合的存在于互联网的空间里,能够获得诸如“微信”之前数次升级改版好评的产品不多;或者这样说更合理,新的产品的升级改版,获得好评的几率还是挺高的;而任何一个被海量用户使用的产品的改版,都会面临用户的苛刻“挑剔”。

这战争有好有坏,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满足用户的需求很重要,但创造力的引导用户需求更是重要,所以很难直接判定某一次改版的成功和失败——

但毫无疑问,对于手机QQ这款庞大用户量的产品而言,挑战之前用户们习惯的“改版”几乎等同于开启一场互联网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两者的博弈,更是考验腾讯手机QQ的产品经理们的判断力:

是坚持,还是妥协。

是坚持还是妥协?

这或许不会决定手机QQ的未来,但这挑战带给腾讯的思索是:如何平衡庞大的用户惯用和产品创新?以及这创新是否是真的“创新”?

这世界只有一个凯撒大帝,其他人都将注定做平凡人。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11
全文请查看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三人侃(侃科技):马云退休系列组文。
2013年5月10日,是马云卸任阿里巴巴CEO的日子,据说马云从此后的重心就是太极拳和慈善了;不管外界如何评价,马云打太极拳和多年前在杭州阻止偷井盖的视频都被传播了很广…老马真的要转身离去,闲云野鹤去了吗?
和这一波的退休潮相比,摆脱忧郁的张朝阳提出了一个观点是他说他们这代人是没有价值观的,虽然这是张朝阳的个人感悟,但和总是提“价值观”的马云相比,善于秀的张朝阳似乎越发的让人喜欢,而老马则是愈加的有争议了。

据说阿里巴巴的收入和利润要超越腾讯了,有人说这是商业超越娱乐的年代,个人觉得未必;作为一家未上市公司,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们的财务数据堪称谜团,而且伴随着大量的资本运作和略奇特的股权结构,阿里巴巴集团的总体财务状态并不是特别的透明,虽然都在等待阿里巴巴申请上市的数据,但谁也不会否认阿里巴巴这个商业机构的强大实力。
入股新浪微博,拿下高德地图,收购万网和友盟,推出云os和阿里手机,阿里巴巴的商业版图早已经不局限于电商——阿里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生态链,这生态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显示着马云的控制力,所谓退休仅仅是明面上的~
能指望曹国伟对陆兆禧言听计从吗?虽然有人说新浪微博不会成为大号美丽说,但淘宝广告无处不在却是新浪微博当下的写照。

对于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似乎无需赘言,预计后面一段时间内的盘点会很多,但是对于马云个人,很多人却未必能够有足够的认知。

他一度成神,又一度被喷成翔,每次公开露面都能够带来充满煽动力的演讲和足够的新闻点;但他又不是战无不胜,周鸿祎、李彦宏、马化腾、刘强东等等,都是他绕不开的强劲对手;于是只能从一些关键的事件来谈谈个人对于马云的个人看法的变迁:
1、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云都是走在神坛的路上,从阿里巴巴B2B的成功,到淘宝的成功,支付宝的成功,以及收了10个亿收购雅虎的“故事”,在加上在赢在中国上的精彩表现,马云不仅仅成为阿里巴巴的风清扬,更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神”;
2、  在支付宝VIE事件中,在和雅虎争夺阿里巴巴的股权中,在中小卖家围攻淘宝的时候,许多人开始怀疑和质疑马云和阿里巴巴,原来当年是雅虎买了阿里巴巴,原来是可以通过操作洗掉大股东的控制权,原来天猫也要追逐大卖家等等,这一系列的的事件很多人才反省过来,马云是企业家,做的是商业的事儿,自然也不会成为那个传说中的神;
3、  而有更多的声音认为,马云先师从李一,后和李连杰做太极,都挺有点儿无厘头,或许这就是当代有钱人的精神困惑,总是要找点儿信仰吧~
4、  在新浪微博和阿里的合作前后,新浪微博对阿里巴巴的维护做的一些事儿,其实挺有损阿里巴巴、新浪和马云的品牌的;对舆论的管控是可怕的做法,这做法,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体现——之前也有云峰基金和阿里众人群战程苓峰的前例。

虽然马云卸任,但其精神领袖和实际控制人的地位不会改变;而对于马云的成功和争议也会一直存在,只是,一个企业家和一个人,或许是我们能够客观评价马云的角度。

ps,自从2006年 开博客以来,写过很多次(可能涉及到的有几十篇)马云,在马云卸任CEO之际,按照时间轴,每年选取了一篇主要涉及到马云的blog~不仅仅能够看到这些年我们对马云和阿里系的关注点,从观望到钦佩,从崇拜到质疑,从批评到回归正常以及合理的尊重,这不仅仅是对马云和阿里的观察,更是能够感受到我自己心态和码字的变迁,这或许就是时间带给我们的~


2006:马云,阿里系和腾讯的商业版图的碰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631d70100070s.html#wechat_redirect

2007:马云互联网帝国初现狰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631d701000a97.html#wechat_redirect

2008:马云50亿打造大淘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631d70100awr4.html#wechat_redirect

2009:拍。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631d70100f2qg.html#wechat_redirect

2010:阿里控制权马云不可能旁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631d70100llu7.html#wechat_redirect

2011:马云vs胡舒立:理想主义者总是脸先着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631d701017uks.html#wechat_redirect

2012:阿里巴巴私有化,马云的“控制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631d70102e29b.html#wechat_redirect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10

围观侃科技八卦早报:传360要收购搜狗,作价17(15)个亿美金,并且形式是奇虎换股,之后搜狐将持有30%奇虎的股份,张朝阳出任董事长云云..

很多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只是如果传闻属实,还真不好说是360收购了搜狗,还是搜狐收购了360——但起码,跟进的媒体自媒体们都知道,要让张朝阳舒服才有可能实现这桩交易。

对于张朝阳而言,搜狗是一个可以用来交易的棋子?还是搜狐面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一盘棋?可能是决定这桩传闻能否成真。

对于信誓旦旦这事儿已经定了的说法,还是有一些存疑的。虽然总是说BAT异同中文互联网,但搜狐并没有衰落。

虽然张朝阳错过了SNS,错过了微博,但搜狐的矩阵使得搜狐在门户、游戏、房产、输入法搜索、视频等等方面都拥有强劲的竞争力——这也是张朝阳对资本市场不满意的原因,尤其是搜狐视频搜狗畅游和客户端,等是搜狐下一个五年里维护张朝阳大佬“尊严“的重要产品。

搜狗一度曾经被作为“棋子”,在这相关的媒体描述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引入阿里巴巴的时候是想要制衡百度和soso——可惜阿里小心眼太多,合作不尽如人意。

虽然360搜索突然杀入搅的搜狗从老二变成老三,但从营收看,依靠输入法、导航和搜索,搜狗在2013年Q1财报的数据挺抢眼:

搜索营收2700万美元,导航实现营收900万美元,游戏运营300万美元。

数据来看,输入安装量上亿,号码通5000万,都是可以骄傲的数字。

360的搜索收入,不一定比搜狗多多少。

对于查尔斯张而言,客户端算移动互联网的一张门票的话,搜狗的分量不比客户端差。

虽然张朝阳说他抑郁了,但我仍然觉得移动互联网大势未定,搜狐的可能性仍然很强:搜狐的网游业务从中国第四进入到了第三,搜狐视频前进到第二,搜狗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只要丫仍有野心,一定不会让搜狗姓周。

周虽然战力强悍,风头正劲,但论底蕴和经营,不一定比得过张朝阳;360也是同样的局面,拿下搜狗对360其实也没太大的改变,但把张朝阳迎进来,送走也就是个大麻烦。

这传闻的可能性:

1、为了炒作股价,故意放风,从传播脉络看,有可能;

2、不能让阿里和百度专美,转移点注意力,360放的风;

3、事出有因,真的可能谈了,但仅仅是谈;

4、真事儿?但这肯定又一方示弱才有可能性?周还是张?

据说还有一个可能性,搜狐需要引入重量级的资金,在搜狐视频和搜狗加重筹码,绯闻对象有百度、腾讯和360,对于这个,仍然还是那个问题,张朝阳愿意不愿意放出控制权,由其他玩家主控,这或许才是这些故事是否成立的唯一理由。

每个可能性都会带来不同的变数,但相比所谓对百度的影响而言,这更是对张朝阳的一盘棋,搜狗是一个可以舍弃的棋子?还是构架未来搜狐五年的棋局,掌控住搜狗的控制权。你会选择相信哪个故事?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09

和北京跨春直接入夏的高温辉映,互联网行业的大动作步入高发期,阿里入股微博增持UCweb,百度搞定PPS,优酷爱上土豆,传说中360又和搜狗搞一腿~只是用 qihu 30%的股份去换搜狗,张朝阳和周鸿祎想必都不会乐意。在一起,和甜蜜的憧憬期不同,锅碗瓢盆吃喝拉撒过日子总是免不了磕磕绊绊,所以我们今儿吐槽百度其实没拿下PPS赚钱那部分的业务游戏——

201357日,百度终于宣布对PPS的收购以3.7亿美金达成。而蹊跷的是,在官方发布的稿件中,百度一直强调收购的是“PPS视频业务”。这说明此次收购并未将PPS游戏业务纳入收购目标。据传,PPS已经被分拆为PPS视频、PPS游戏两块,此次百度3.7亿美元收购的只是PPS视频业务。这意味着PPS向游戏业务导流的自给自足的商业模式遭到破坏,其流量将无法变现。有业内人士透露,之所以游戏相关业务没过来,主要是“家长”没同意。但这还不是爱奇艺与PPS整合之路的最大障碍,当内容都正版了,客户都洗白了,两者的差异化在哪里?看同样的内容,用户为何还要多安装一个客户端?这将是龚宇在未来亟待回答的问题。

PPS的游戏业务事实上是PPS整个商业模式的关键。据虎嗅作者简六调查,2011PPS的广告收入1.42亿元(上海众源),相当于当年土豆网的三分之一,2011PPS对外公布总收入为4.5亿元,其他3亿多的收入就来自于其游戏业务。PPS的视频客户端流量,主要用来把用户导向其游戏业务,从而通过游戏变现。这与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通过品牌广告主投放广告来实现流量变现的模式有根本的不同。

这个模式上的不同点决定了PPS在视频内容正版化方面的压力要比正规视频网站小很多。没有了品牌广告主的顾虑,PPS可以通过大量非正版内容吸引用户,直接从内部游戏业务变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导演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郑晓龙早在2010年就曾公开炮轰PPS网络电视,“视频网站PPS是大盗版网站,PPS上存在大量盗版资源。PPS盗版问题严重,很丢中国人的脸,希望借助媒体让该公司注意。”近一年来,包括湖南卫视、优酷土豆、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多家版权方都曾宣布对PPS盗播行为起诉,要求其停止对包括《AA制生活》、《北京爱情故事》、《乡村爱情变奏曲》、《粉爱粉爱你》、《夫妻那些事》、《心术》、《誓言今生》、《全职猎人》、《花儿朵朵》在内等数十部热门剧集和综艺节目的盗播行为。

到目前PPS客户端上,依然有大量非购买版权内容,甚至还包括爱奇艺的多部独家剧,如《爱的蜜方》、《胜女的代价》等。此外,PPS还有一大部分流量来自于盗版美剧和盗版欧美电影,笔者随机搜索了《超级英雄》和《黑荆棘》两部热门美剧影视,发现均可以直接播放,而这两部作品均尚未被引入中国。

那么,百度为何要放弃PPS既有的盗版导流模式和游戏业务?有游戏界的媒体此前评论,百度未收购PPS游戏,可能问题出在估值的理解上有分歧,游戏业务到底按美股的几倍市盈率来算,最终极其影响收购价格,但即使如此,因为具盈利能力的游戏业务存在,会推高PPS的收购报价,百度或许认为不值。

但是,PPS游戏业务的剥离,等于切断了PPS自给自足的收入链条,意味着并购后的PPS视频将在短期内大量删除站内盗版内容,转向与爱奇艺HULU模式进行整合。对于PPS来说,这将是一个纠结的过程,用户的流失和品牌的削弱都可能降低PPS的整个视频业的地位。

2013-05-08

围观侃科技八卦午间报:虽然百度正式收购PPS了,虽然移动互联网大会小马哥谈微信了,但昨儿网上仍然有些事儿可以聊聊,比如乐视搞定all 大V,比如农夫和京华时报持续的争议。

1、乐视网今儿发布新品,除了电视广告轰炸外,在微博上也展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截止晚11点,转发超40万次,评论也有3万多次…

随便翻了十几页,发现有不少名人转发了乐视网创始人的微博,随手统计了下:

1、机构:新浪科技康熙来了新浪NBA NBA…

2、明星:刘诗诗伊能静吴奇隆胡海泉李威吴佩慈李小璐谢天笑羽泉黄健翔赵薇胡歌蔡卓妍。。。

3、行业:吴征(杨澜爷们)王冉胡延平谢文。。

4,大账号:微博搞笑排行榜舞美师电商行业。。

强大的动员和公关能力,比之前那个喜欢让大v转自己微博的诺基亚公关总监有水准;而且强大的公关展示也有网友开始预定。

虽然个人对于乐视网的硬件持保留意见,但看起来性价比不错和强大的公关都使得乐视这款硬件吸引了不少的目光。

2、关于农夫山泉PK京华时报的舆情翻转

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的PK还在继续,尤其也引发了不少其他方面的争议,比如对危机公关技巧的讨论,比如对媒体是不是要收车马费的讨论等等。

而这其中,对失去公信力的监管部门缺失的呼声还是蛮高的,虽然被质疑,但改出现的时候还是有所作为的。

农夫山泉究竟能不能喝,每个人想必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投票,贴图给大家看看——

农夫山泉,在微博看来,似乎舆情在反转,支持率很高。

3.

新浪微博又出新功能了~对着手机客户端看了半天,终于找到了”“Page页面”在那儿~~这是一个用户都能看见前台功能~~还会为企业微博移动端的留有单独的后台功能吗? 目前看,Page页面有点鸡肋,想看美食一般直接大众点评先看电影直接豆瓣电影~~对于移动APP而言,功能的叠加不一定能带来聚合效应,豆瓣阿北坚持相反的道路。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07

最不喜欢的就是每次无论大小事儿总有些“专家”先从公关的角度解读,不过这次俺也不能免俗,从公关的角度来聊聊农夫山泉打三拳的事儿(从公关的角度解读农夫和京华的文章,目前看都是瞎扯没有好文章,没有真正的实战一线的人出来说话,都是半吊子包括我这篇在内,磨磨牙扯扯淡而已)

面对京华时报创新闻史的连续20多天合计72个版面的“攻讦”农夫山泉方面的应对,被很多业内(起码在聊危机公关)的朋友说是毫无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实操手法

当然,无论是PR从业者还是一个普通人,似乎侃起来危机公关都是头头是道:快速响应、直面危机、搞定源头、大事儿化小….

只是,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又有谁真的拥有“百炼钢成绕指柔”的功力?马云在VIE事件中的狼狈和马化腾在3Q大战的表现,都是互联网行业的案例——似乎周鸿祎可以是个例外,但一个“肆无忌惮”无“底线”的食品行业领导人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吗?

所以,虽然农夫山泉的“危机公关”到目前都是很笨拙,有一些“过度和“****上腺激素”分泌过多,但作为一个实体企业,农夫的“公关”上的笨拙其实还是可以被消费者谅解的。

可以谅解的逻辑是:

公关上的不成熟,其实代表了企业并没有真的花心思在这上面,那就说明起码该企业没有黑别人和被别人黑的时候的特殊解决方式——这是有很多案例在前的,奶企,比如蒙牛曾经搞定过多少类似的危机,不对,不是类似的,这只是标准,而诸如蒙牛是搞定了诸多的质量问题。

作为一个PR从业者,如果能给农夫山泉提建议的话,可能会建议他们可以尝试和大公司尝试合作,作为一个已经很成功的品牌,到了现在的规模是必然需要PR服务的。虽然不知道现在服务农夫的是哪家公司,但通过第三方PR公司,起码可以构建一个初步的危机防火墙——尤其是来自媒体的。

如果回顾农夫山泉这些年遇到的危机,海南砒霜事件是比此次事件严重的多的,可以拿出来晒晒:

新华网农夫山泉砒霜门的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03/content_12578937.htm

在那一场危机中,农夫山泉面对的是来自拥有执法权的工商部门的挑战,而且很有可能是“构陷”,虽然最终农夫山泉度过了那场危机——毕竟产品可以说话。

但,这有可能给农夫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暗示:防不胜防的危机竟然有可能来自执法部门,那么诸如京华时报背后会不会也有类似的“黑手”存在?

这可能也是农夫选择“不妥协”的原因吧,事实上,在水这个领域,危机是随时可能出现的——娃哈哈曾经遇到的达娃之争的风险也不亚于此次,而可口可乐在国内也是危机频发

哦哦~提到可口可乐,必须要强调下,当可口可乐的灌装公司被爆料污染的时候,肿么没有国内的媒体持续关注捏?

回到农夫这件事儿,京华对农夫的指责其实主要就是一点“质量不如自来水”

很多朋友会说为什么农夫不直接说“农夫比自来水好”~这事儿吧,在现场我大概听明白了,水业内部不会用好坏来说 自来水、天然水和矿泉水,只有标准不同,,没有标准好坏,大概如此吧。

被发布会现场的情绪所感染,也想冲着京华时报现场的记者吼两句,但还是安静的听完了整个发布会;对于京华时报的疑问是,创记录的连篇报道也是不太“理解”,不过也没有真实的证据证明京华是被指使的~最大的可能是初期可能是有来源的,后面可能陷入了意气之争吧。

不晓得。

企业和媒体在两个维度上的争议,犹如一切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争论一样,是只有对话没有结论的。

至于农夫山泉可以不可以喝,现场我是喝了两小瓶,所以还是相信农夫山泉的质量的,毕竟标准之争不应该扩大化。京华和农夫都需三思。

暂时汇报到这,有空继续。

最后,想和五岳散人商榷的是,个人媒体或自媒体,尤其是互联网领域,早早就以独立的身份出现在新闻或商业事件中,这点,也是事实,所以第一人还真不是散人老兄。

先侃到这,有空继续。



—-

改编:若干年后,如果回忆起2013的春夏,大概会这样的开头:那一年广州连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雨,北京飘了八八六十四天的雾霾,上海的人们集中销毁了全市的鸡,浙江的死猪顺流而下,四川地震没完没了。有一群年轻人顶着被室友杀害的危险,顽强地活了下来。还有一个党的媒体和一个做水的死磕。[熊猫]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06

在彼得·鲁曼切克变身狼人后吃点自己褪掉的皮肉后,俺还是觉得这部由《人皮客栈》导演伊莱·罗斯为Netflix打造的青春恐怖剧《铁杉树丛》没传说中的那么差,虽然离同样是Netflix打造的的现象剧《纸牌屋》在口碑上有差距,但还是回归到影视作品的本质上,而不是被披上“大数据”的外衣成为Netflix塑造神话的杀器。

在大卫·芬奇和凯文·史派西联袂打造的《纸牌屋》成为年度现象剧后,不知道老美的媒体是不是也在欢呼视频网站的革命性事件以及“大数据”带来的革命性影视剧制作的变化,但在国内,有可能是搜狐视频的推波助澜,也可能是为了显示对互联网对大数据的潮流的关注,很多人纷纷发表了对《纸牌屋》的盲目乐观的言论:

@王利芬:今晨,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对外公布了第一季度财报。由于自制网络剧《纸牌屋》的红火,Netflix一季度的营收达到了6.38亿美元,为历史同期最高。除了营收创纪录以外,Netflix的订户数量也大增。第一季度新增订户203万,几乎全部是由《纸牌屋》带来,而且其股票价格也大幅增长。

@中国CMO俱乐部:【《纸牌屋》启示:加速挖掘大数据】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新任酷6网总裁刘文博收到盛大集团CEO陈天桥的一封邮件。在信中,陈天桥探讨的话题是关于最近在全球热播的美剧《纸牌屋》。该剧由Netflix投资,《福布斯》杂志描述为:可能会动摇美国传统电视产业,传统电视产业的变革即将从《纸牌屋》开始。

@商业价值杂志:【当美剧遇上大数据】《纸牌屋》所受欢迎实则源于数据应用的胜出,Netflix拥有2900万名订阅用户,基于算法的推荐系统也一直是Netflix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这些新媒体平台对于数据的掌握,改变了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方式,由观众决定美剧生产的时代已经来临….

类似的观点很多,虽然很多人对于大数据可能就看了一本《大数据时代》的书,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也就是没事儿多看片什么的;但作为唱衰传统电视行业,看好网络视频发展而言,类似的观点已经足够,不过等《纸牌屋》带来的Netflix热潮稍微降温的时候,我们可以来思考下 影视作品 的实质,以及网络视频网站的数据真的会带来视频内容制作的变革吗?

如果Netflix真的总是能够制作出类似《纸牌屋》的现象剧,或许能够验证以上论点,但当《铁杉树丛》登场亮相之后,“这和其他美剧的出品方”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差距吧?每个能够活下来的美剧出品方似乎都曾或者现在还有类似的招牌“美剧”。

1、   数据很重要但在影视创作上不能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需要给数据流的痴迷者降降温,对于观众喜好的研究,不是从Netflix开始的,在研究什么时候让观众笑什么时候让观众笑,以及包袱放在什么地方响,不仅是好莱坞一直很重视,其实咱们这儿优秀的导演乃至相声演员都对此有所心得~

2、   无论是传统制作还是视频网站制作,内容仍是影视作品的核心

内容不是靠数据堆积的,尤其是影视作品更是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的,作为一门艺术和技术并重的行当,这点毋庸置疑。

3、   Netflix们更多的是在挑战发行而不是内容

事实上,视频网站们目前真正改变的是发行,而不是内容创作,这点对国内的视频网站也同样如此。一下子全部放到网站,和一集一集的播放,这才是最大的变化吧。

So,这并不是说《铁杉树丛》不是一部优质的美剧,而是说,因《铁杉树丛》会让国内的部分群众的Netflix狂热降降温,影视作品自有的规律目前看还是合理存在的。

对于国内视频网站而言,Netflix打造《铁杉树丛》和《纸牌屋》的借鉴意义是,放弃那些粗制滥造的自制剧和自制栏目又或者微电影吧~要想真的从发行向上游拓展,还是需要把产品做好~不过话说回来,在雷剧成为点击主流的国内视频网站现状,《纸牌屋》和《铁杉树丛》都仅仅还被供着,作为视频网站牛逼的论据存在着。

感谢@空心菜对本文提供的意见。

补充:《铁杉树丛》在国内的受众有可能比《纸牌屋》广泛,毕竟受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和行尸走肉的熏陶,国内应该是有大批的青春恐怖狼人吸血鬼什么的爱好者的。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03

自从20128月写了篇《微信营销来了》的文章后,一直没有专门写文来聊“微信营销”,总觉得诸如平台+营销的名词有点烂大街,微博营销、论坛营销什么的和微信营销一样,在业内人心里都多少有点儿犯嘀咕,把某一平台上升到某个高度的事儿,还需谨慎。

想再来聊聊“微信营销”,是因为最近看了太多关于微信营销案例解读的文章了,每次看到类似的文章都想把文章的作者揪出来聊聊天——我喜欢的案例解读文章,不敢说一定要有详实的数字,但起码应该是有创意的,或者是有点儿数据的,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解读而解读。

不过就在准备写这篇文章前,在朋友圈看到温柔大盗女士转的《有关微信营销的两个话题》的文章,主要是对之前流传的大悦城的微信营销的吐槽文章….

额,这事儿巧就巧在,我想吐槽的两个流传的案例,一个就是朝阳大悦城,另一个就是olay的微信营销:朝阳大悦城微信营销案例主打的是免费(或成本低),olay主打的是操作粉丝互动吧~

这两篇文章流传挺广泛,很多圈内的朋友应该也在微博和朋友圈有过转发,倒也不是说不应该转,只是既然身在行业内,很多时候难道不应该带点儿“思考”在里面?

绝对不是批评大家伙儿,必经“转发”仅仅是表明关注,而不是赞赏,更何况每个平台兴起的时候,都需要有布道者的~

对朝阳大悦城微信的吐槽和对olay的微信营销吐槽类似,就是没有数据支撑——仅仅从表面来说微信成本低和网友互动好什么的,其实这不算真的好玩~

作为一个关注朝阳大悦城微信很久的粉丝,也时不时的去朝阳大悦城吃饭的筒子,其实蛮想听到朝阳大悦城的相关负责人对微信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他们在微信上的投入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看的这么少的东东吧~物料和广告,以及那些品牌的联合营销什么的,乱七八糟的工时和成本加起来~哦,对了,这些不一定是现金支出的,可能是其他形式的兑换吧。

至于olay微信营销案例的解读,实话实话,解读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其实的内容和粉丝管理方面的内容,懒得吐槽。

个人认为,目前企业微信运营上的雷同之处太多,很少有特别的亮点,大家拼来拼去还是拼的内容,或者促销力度,以及推广微信(店面和广告等)的力度,多数都还处于前期圈地的阶段,并没有对微信这个平台有真正的企图心——当然,这很大情况是吸取了微博平台的教训,早驻场早做内容总不会犯大错。

其实,就是那些活跃的自媒体和媒体账号一样,玩法都很雷同,拼的还是内容:

和一个在深圳做旅游地产的老哥交流多次微信应该怎么玩,他的说法很简单,什么支付什么O2O都挺长远,他就是把好的图片和优惠和他项目的特色放在公众账号里,通过适度的引导,就自然形成了对旅游地产感兴趣的网友们在朋友圈内的转载,并且形成了销售,玩来玩去其实还是玩的“口碑”。

有时间会去深圳拜访下这个老哥,把微信实实在在当成营销工具来玩的案例,可以多几个,且有数据来支撑。

Ps:最近开始和阿累一起玩了一个微信公众账号,认真玩了两周,关注者近600,这是做内容者最大的奖励~做内容是最累最不赚钱的,但也是最容易获得满足感的。感谢,也欢迎朋友们继续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2013-04-30

五一劳动节假期第一天,阿里巴巴5.86亿美元拿下新浪微博18%的股份

如果昨晚你在微博上刷屏,你肯定会感慨“劳动节”不休假的人真多,以媒体人、大VIT评论人和新浪管理层为主的劳动者们昨儿在微博纷纷高谈阔论写微发文解读这一事件。

大数据、社会化电商、腾讯、微博商业模式等等名词儿如潮水般的在评论中出现,每个人都要在这个大事件中显摆几句,摘录几条典型的评论供欣赏。

总结下这些评论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探索社会化电商模式,建立微博开放生态体系”,大V们的节操是“互联网唯一的、真正的开放平台”这句话中的熠熠生光。

大词儿行业的解读啥的已经太多了,说点小细节,或许能够让我们对这桩买卖有更恶趣味的八卦解读。

1、一篇《阿里入股 新浪微博离Twitter更加遥远》的文章据说被新浪和谐了,作者阑夕对这桩生意的评价是略负面;

2、并购版的820分后的小秘书紧急河蟹或许是阿里的真正目的:

昨晚、Donews率先爆出知名大v 申音和刘兴亮在对阿里收购新浪微博的评论是一致的,如下图:

随后发生的就是新浪微博对这一相关内容的封杀

这桩收购,终于为阿里巴巴和马云带来的第一大好处,就是在这个最有影响力的平台,实现了对舆论的钳制——

而是,也是马云在VIE事件后,被公众舆论念念不忘群殴的第一个事儿。

借入股新浪微博,老马这次终于有可能实现了对这个媒体平台的掌控了~

至于社会化电商,大数据云云的产品畅想,其实用另外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终于不用担心微博封杀淘宝店的小广告和链接了。

未来,当大家伙在微博爆啐百度和腾讯的时候,当京东和当当们为舆论围堵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怀念新浪的独立地位——追求商业成功是每个企业必须要做的,但对一个媒体而言,“独立性”可能是我们试图强加给媒体赋予媒体诸如“公平、公正、真想”理想的不合乎商业利益的想法吧。

以上,大概1320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