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3-05-30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前东家,和前男友,一起朝着最可怕的物种方向努力着…

有消息称,已离职的起点中文创始人之一罗立被拘留审查,原因是盛大文学举报罗立涉嫌违规经济行为。

罗立,网名黑暗左手,网文圈又成手爷,起点前创始团队成员,也是此次离职创业的团队核心之一;据说罗立被拘的理由是低价贩卖起点版权,有媒体如此描述:“曾任起点中文网副总经理、负责版权中心的罗立,涉嫌成立壳公司,低价收购盛大文学相关版权,然后再高价对外卖出。涉事交易金额20万左右,但据称版权价值可达10亿。”

此 事一出,引发了很多的议论,力挺罗李的声音颇多,毕竟,作为一个大公司的高层,以20万的传闻涉案金额被司法控制还是挺扯的。

虽然还不能验证传闻的真伪,但从罗立和他的朋友们还没有正面回应来看,无论是刑拘还是协助调查,都在验证了盛大的出手。

这出手,既有可能是对之前吴文辉罗立出走团队的迟到的“正面回应”,也很有可能是给腾讯原创文学点颜色看看。

网络文学这个市场,在腾讯出手后,终于发生了大事儿,只是这大事儿让外人看来很有点“过火”。

腾讯做事儿,很多时候先做了再说。比如拉起点出走团队这件事儿,目前还说不清楚腾讯和他们接触的时间点,是吴罗团队离开起点前还是后,这都会带来不同的说法;回忆下,似乎最早涉足和吴罗可能合作的是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百度。

这也不是盛大文学第一次挥舞法律的大棒,在打击盗版网站这件事儿上,盛大文学就把一些中小文学站长送里面去了,还有和百度之间关于版权的官司也是一桩接着一桩——但,针对前员工前高管,应该是首次。

如果把背景放到大公司之间的商业竞争上,腾讯借吴文辉和罗立团队对盛大文学的影响,可能会之前预估的要严重,这也可能是导致盛大方面举报的来由吧。

只是从外界看来,虽不知道盛大文学内部对此事的态度,但对于很多员工而言,无疑是略寒心的吧,虽不至“兔死狐悲”,但终究还是打破了职场“好聚好散”的美好愿望。

盛大文学小气吗?不清楚,但肯定不算大度,在一份回顾七点11年经典之作的排行榜上就少了很多曾经离开起点的大神:

 http://www.qidian.com/ploy/20130510/Year…

网友评论此榜单曰:,离开起点的作者,绝对抹杀,经典不让回顾。

好聚好散……不知道是大公司的肚量还是按规则办事的冷酷,又或者是隔空放枪…好难。

职场如战场,但,又不应是战场,身在其中,还是希望罗立无大事儿。

职 场,前员工和老东家,总是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前几日美团网的女宣传总监就公开爆料美团歧视孕妇,维护企业品牌的公关负责人成为声讨公司的急先锋,也算是员工和公司关系极端恶化的恶果吧。

不过更多成为新闻的,还是前东家以“竞业禁止”为由对前员工的再就业设置的障碍,可以在百度上搜索“任何一家大科技公司的名字+起诉前员工”,都能够看到很多陈年旧案,很多前员工也因为搭上了职业的前途。

好聚好散,好难,面对强势的大公司,个人即使身为主管很多时候也缺乏足够的话语权…有没有很类似伟大祖国的各种特殊国情,逗个闷子,莫谈国事儿。

还在,有社会化媒体,可以喊两嗓子发点个人的声音,也能让我们这些看客围观说点个人意见。

好聚好散,好难…的不仅是职场,还有商场。

乐视网似乎惹了点麻烦事儿,这让他们刚刚签约张艺谋的大新闻也难掩“略失颜面”的囧太..之前乐视网在乐 视TV的超大规模的发布会上,拽着“夏普、高通和富士康”这三家做了一轮好大的传播。

但,这发布会过去还没多久,先是夏普接着高通,纷纷否认和乐视网是合作关系,仅仅是供货给乐视网而已;乐视网的声明也有点欢乐,大家可以翻出来瞅瞅。

其实之前虽然对乐视网的硬件个人保留观点,但对其资本运作和近期的传播还是挺看好的~以小搏大,拉着夏普、高通和富士康来做产品做品牌,手笔够大;但,段段两周时间,调性逆转。

虽有传闻说这是传统电视产业的反驳,这阴谋论用与夏普还有点可能性,但对高通,不通。

看起来很美好的商业合作,也有点“好聚好散,好难…”,只是这是要怪罪于乐视网的过度宣传,还是跨国公司的反戈一击。

围观的看客们,有的看个热闹,有的图个乐子,乐视网的股价这两年来过山车的涨势倒是有可能停滞下,乐视网股民和股东们会和乐视网“好聚好散”吗?

好聚好散,应该接再见不难,可是如果“不想再见”,好聚还能好散吗?

Ps,其实还想几位盛大CEO离职前后和诸如酷六网被收购的事儿,不过那也太八卦了~还是就这样吧~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29

【此为搜狐IT的独家特约稿件】

本文发布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关于程苓峰通过微信公众号赚了50万引发的“自媒体”讨论热潮,总有点儿怪异的感觉,因为无论是个人媒体还是机构媒体,无论是卖还是不卖,总是有点儿傲娇之气的;而那点新闻人的傲娇之气,实质上才是媒体人区别于一般卖弄文字者的傲娇之气。

如果直白的谈论商业当然也是正常的,但,从媒体的角度,出来渠道的创新外,内容还是要重视的,当下自媒体“清一色”的评论系还是有点儿内容匮乏的。

关于自媒体,多数业内声音看好:

-@罗振宇 说自媒体:“称之为叫“等包养模型”,我现在建好了一个媒体体验,卖给谁不知道,那就是等着人来包养,现在处于李师师的训练期,先懂琴棋书画,至于哪位恩客来把我宠信了,不知道”

-@申音 说自媒体:“想起了王****的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章说圈养的猪是有特定模式的,因为到早上六点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来喂猪食,但是那种模式只能让你感到温饱。而作为一只放养的猪,你会到处去找食物,才会激发你的竞争能力。”

-@左志坚 说自媒体:“自媒体就是知识精英商业化,“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可以通过内容打造个人影响力,并以此变现,过上独立而体面的生活”。”

也有少数唱衰的业内人士:

-@魏武挥 说自媒体:“文人被政府包养,将被很多人鄙视。文人被商人包养,反倒在那里津津乐道?对不起,妓女总是妓女,虽然服侍高富帅可以改名叫“外围”,但依然不脱妓女本色。”

关于自媒体的商业化,在活跃的科技自媒体圈正在开始一股“自媒体联盟”的商业化模式,作为自媒体圈的边缘人也能够感觉到那股子“迫切感”~从微博微信看到的消息是,自媒体联盟们除了夸张圈子外,拉拢更多的作者外,在招聘中也开始有“商务合作”BD的职位….

作为一个坚定反对“自媒体猪论”的业余写作者,对于自媒体的商业化还是有点个人看法的,其实不管是卖广告还是做电商又或者是做会员,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商业路径都市针对两个层面:

赚企业的钱,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想赚网络企业的钱,除了广告就是商务合作~而在口水仗流行的网络业,无论是广告还是商务合作都是挺丧失独立性的,但这很有可能是网络圈自媒体最主要的商业模式;

赚个人的钱,无论是卖东西还是收费,其实,还都是不太靠谱的,解决温饱都难。

传统媒体在商业上的桎梏,自媒体理论上都会遇到,而传统媒体乃至传统网络媒体的解决思路,是自媒体难以实现的解决思路:

无论是传统门户还是搜索,包括类似虎嗅还是钛媒体都活跃的垂直类科技博客网站,走的都是聚合之路,聚合信息越多商业价值越大——所以搜索赚走了最多的广告费,门户赚的很少,而垂直博客网站还没赚太多。

自媒体联盟,无论是平台放在pc还是微信公众号,仍然走的是聚合的力量,这样面对企业,无论是拉广告还是找投资都更有力度一些,但论“傲娇”之气,总不如独行侠程老师来的潇洒一些。

当然,最让人担心的还不是以上难点,因为规模不大之前,过上温饱乃至小康,只要足够坚持和坚韧,机会还是蛮大的,市场空间是有的;但“包养”才是自媒体的硬伤。

虽然没有明确,但关于自媒体被包养和自媒体人求包养的传闻不算少,事实上很多垂直科技博客网站和活跃的自媒体背后,都被传有阿里、腾讯、百度、搜狐和360们的资本出没…

而对资本的渴求又是商业化的自媒体的必需品,这,魏武挥老师说的“商用文人”要扎堆自媒体了吗?

自媒体绝对不应该排斥商业化,但在商业化冲动的同时,还是保留些傲娇之气吧。

有傲娇气的自媒体才有意思有趣,个人观点。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最近百度推出了“网民保障计划”,宣布为网民使用百度搜索推广结果提供“双重保障”,为遭遇假冒、钓鱼欺诈网站并受到损失的网民提供最高5000元的先行赔付保障金。
出于职业敏感,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便去翻查了计划的种种细节。所谓的双重保障,第一重是“信息真实性保障”,通过百度搜索遭遇非法网站而受到损失的网友可向百度申请最高5000元的先行赔付保障金;第二重保障是“交易公平性”保障,网民通过百度进去的“资质齐全”的网站,如果产生了消费者权益纠纷,百度将联合司法部、中消协等协助网民进行民事维权。
然而突然之间我便意识到另一个问题:作为搜索引擎的百度,有何义务去提供这样的“权益保障”?
一番思考后顿觉百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在这里不妨管中窥豹。
未泯的电商梦
在联盟峰会上,百度提到未来互联网有潜力的几个领域,比如手机游戏、移动广告、OTA产业、电商、出版业、教育和医疗等。这几大领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百度既有的优势业务或者是可以相对轻松的实现行业优势转化的,如手机游戏、移动广告、出版业;第二类是百度说了不算只能等待政策转向的,如教育和医疗;第三类则是目前百度并没有占据行业优势地位,但业务发展却关系到百度未来的,如OTA产业以及电商。
百度每天50亿次的搜索请求太惊人,巨大的流量如果只是简单卖给了广告主似乎总有些浪费感。除了内容领域的布局增强产品矩阵的纵深感,对于流量的商业转化也颇为重要,一方面有现实的收益摆在面前,另一方面哪怕退一步要卖广告,现在精明的商家也越来越重视流量的实际转化率了。
然而从包括爱乐活在内的以往经验中,百度已经发现简单粗犷的搭建电商平台并不能让流量顺利转化,仍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1、对搜索引擎结果的信任度,安全感和自由的搜索结果之间很多情况下存在矛盾;2、用户的粘性,尤其是用户注册、登陆的习惯,而不仅仅是将百度作为搜索工具来看待和使用;3、挑战网友对百度作为内容入口的认知,培养将百度作为商业入口的用户习惯。
淡定的百度和激动的阿里
安全牌在中国电商的发展过程中屡试不爽。百度“网民权益保障计划”这一步棋便直奔以上三大难题而去。
该计划的细则中表示,享受“双重保障”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用户系百度注册用户;2、用户点击推广链接时系已登录状态;3、用户点击的搜索结果中带有“推广”或“推广链接”标识;4、发生实质交易并遭受实际经济损失。
百度此举,首先通过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增强了网民对搜索结果的信任度;其次在规则设置等方面逐渐培养用户对百度账户注册、登陆的习惯;与之前低调上线的“百度微购”的策略类似,百度颇为淡定的将自己的电商梦想通过打造“入口”来重新开始,逐渐培养起网民使用百度作为商业入口的习惯。
其实很容易想明白,网民永远是希望能够一步到位的,只是如何才能够让网民相信你可以一步到位,则是平台所有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了。而平台究竟是处在网民行为的上游还是下游,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反观中国电商领域的NO.1,但却处在网民行为习惯下游的阿里巴巴就激动了很多。流量和用户对于电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早些年从雅虎中国釜底抽薪积累了第一批用户之后,阿里巴巴的发展一直处在快车道,但如今却有些触碰到天花板的感觉。疯狂的促销活动除了一时热闹之后并未留存太多长远价值,为了力争“上游”,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高德地图,做购物搜索一淘毫无进展之后,竟然和曾经宣称永不合作、在业内臭名昭著的360开始了高调合作。
此时,与百度先扬后抑在电商道路上开始回归本质扎实前行不同,阿里巴巴似乎正在丧失耐心。
PS:看互联网格局
虽然阿里巴巴频频挥舞的资本大棒显得气势恢宏,但美妙的资本故事背后却透着一丝焦虑:BAT三足鼎立的中国互联网格局中,腾讯掌握了用户、百度掌握了流量,而他们都对电商念念不忘虎视眈眈。以商立商的阿里巴巴,在这波整合中总让人免不了抱团取暖的遐想。传统的战略思维,产业链的操作模式,“电商帝国”的今天是否让你想起“娱乐帝国”的昨天?盛大当年意气风发时也是互联网企业中排在前三的实力派。
2013-05-24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据说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有一个终生的敌人,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传说中的这个孩子学习好品德好恋爱好结婚好买房好买车好生娃好能赚钱有口碑….嗯,运营企业社交平台的企业账号的同学们想必也有同样的感觉,总是有那么几个【别人家的企业账号】做的特别好,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空间还是小站,似乎都总是能够领先一步,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2011年的时候,写过篇探讨企业社交平台账号的文章,《国内社交平台品牌主页谁领风骚?》,对当时国内主要的社交平台品牌主页做了大概的描述,如下图:

2011年的那一场雪

而随着移动和社交的发展,仅仅两年时间,企业品牌主页又有了好大的变化,微信公众平台有成为最大的品牌主页聚集地的趋势;而诸如陌陌等移动社交应用也能够吸引一些商家入驻….当然,还不能忘记因为魅族和小米的流行,企业主导的粉丝论坛也有活跃的可能。

2013年的那一场雪

如果仅仅看这个表格,可能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比如人人网的公众主页真的这么牛逼嘛?咳咳,这是,历史问题。

其实做这个表的最初想法是,针对一些“微信万能论”(之前是微博万能论),以及“微信不能论”(之前是微博不能论)的一些极端言论做一个个人的回应:

任何一个平台,只要是用户有流量,对于企业都是有价值的,但,总是只有少数(相对)企业能够借助新平台做出亮点。

1 企业微博,目前来看,仍然是企业选择社交平台的首选~企业微博的运营,起步简单,免费,可以复杂化也可以简单化~可大可小~只是从目前来看,真正做出亮点的似乎也就是那么多~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企业还是用户对企业微博都有点审美的疲劳期了~

2 企业微信公众账号,风头正劲,当红~有一股声音再说微信是无所不能的,有点类似2年前的微博营销万能论~~企业利用微信可以做什么?也已经有了很多不错的案例,但很多案例的可复制和借鉴的意义有多大?还是个案存在?这,需要思考。

3 豆瓣小站,这两年变化不大,豆瓣的商业思维决定了这款商业产品也是慢热型的~不过随着企业对互联网理解的加深,豆瓣小站对于具有文化范儿的企业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4 人人网公众主页还在,开心网公众主页消失了~人人网品牌账户在微博和微信的冲击下,虽然累计的数量达到10万,但,给人人网贡献的价值越发的少了,和这款商业产品是不是好没太大关系,而是人人网有点跟不上了。

5 企业自建平台,论坛、粉丝俱乐部、用户俱乐部什么的,一直都有企业做类似的选择,但这么多年来,做出来的不多~要感谢小米和魅族在手机圈的努力,自建平台还是能够形成规模和品牌的~

6 企业博客,逐渐边缘化但还存在的领域~

7 百度品牌专区,这个可能和其他产品不同,但作为这两年一个企业投放的重要互联网产品,品牌专区+seo+贴吧神马的的商业价值还是蛮大的…

面对网络业的快速变化,企业多数其实是被动跟随的,很少有企业能够紧跟潮流的;但,必经互联网发展也有多年了,在微博和微信时代,还是有不少企业能够认识到新平台的威力,尝新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对于企业选择网络平台运营品牌账号也是一样,初期总是能够被当做案例的;但跟进晚的话,很难做出花~

看有朋友说,“微信不能万能的,但没有微信是万万不能的”,耳熟,微博好像也可以承担类似的使命~

平台的重要性当然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一枝独秀的领导平台而言;但平台决定不是最重要的——每个企业在要做自己的品牌账号的时候,都要问几个小问题:

为什么要做?要做成什么样子?以及怎么做?

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规模,应该有不同的策略: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每个有人气的平台都应该是被重视的,因为每个有人气的平台都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所以微博微信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要重要都要尽量做好;

但,中小企业不一定,中小企业要根据自己需求,客户群分布,以及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规划,重点维护一到两个平台的品牌账号~以形成特色~

而对于一些个人商家,比如淘宝店主或者个人卖家而言,做好一个平台,无论是论坛还是博客,又或者微博和微信,都是可以的~有无数人依附于天涯55bbs搜房论坛等等论坛,都可以做的很滋润,微博微信也有挺多案例~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和帮助企业运营社交平台的同学们来说,【别人家的孩子】是最容易出现的情绪~

做汽车的都想要做成宝马MINI那种范儿,做快消的不一定都想弄成碧浪,招行的微信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实力做的——

虽然互联网是开放的,但,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把企业品牌账号运营好的目标的实现都是艰难的:

每天的微博文案和监测,以及推陈出新,对于个人和公关公关公司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和团队能够随时随地蹦出有意思的事儿,而试图通过网络平台建立CRM体系更是工作量庞大和琐碎细致的事儿组成的。

想要成为别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种煎熬;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的孩子,不仅仅要羡慕恨,更要扪心自问:愿意付出多少?能够说服客户改变多少?

奥美的小哥们曰:请注意身体。

引领潮流,少数人的传奇;踏踏实实做做好一份工,及格。

就是这样。

Ps:招聘有经验的平面设计一名,有灵性的实习设计一名~懂手绘热爱互联网的优先~~感兴趣的请发邮件至:zhaoyong2009@foxmail.com,有趣的团队等你来做有趣的事儿。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23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业内很多人都知道马云和周鸿祎之间的恩怨,但也有很多朋友不太理解为什么淘宝和360的合作会引发这么多的吐槽:

@互联网的的那点事:#专注打脸二十年#2006年8月16日,阿里巴巴以公告的形式表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及业务部门自即日起永远不和周鸿祎投资及有关联的公司发生任何业务往来——请注意“永远”两个字!

@fenng:1. 拥抱变化 2. 永远不和周鸿祎投资及有关联的公司发生任何业务往来. 「注释: 如果有冲突,请参考第一条」.

@魏武挥:阿里和360的合作,又不是今儿第一次。11年10月就开始了….

恩,其实网络业和娱乐业文化业一样,大家都很八卦,为了八卦和段子,似乎可以回顾下马云和周鸿祎的那点恩恩怨怨。

1、2003年之前:最初,马云和周鸿祎在江湖中的地位相当,甚至于周鸿祎依靠3721赚钱的时候,马云还在苦苦寻找赚钱和做大的门路~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恩怨,后来周鸿祎把3721以1.2亿美元卖给雅虎,而马云搞定了孙正义和杨致远后,不管是谁收购谁反正雅虎中国属于马云了,而周鸿祎则成为了马云的下属,这才拉开了他们之间的恩怨史。

2、2005年:雅虎收购阿里巴巴之后20天,周鸿祎出走雅虎中国创办奇虎,随后创办360安全卫士,把干掉3721和雅虎助手什么的作为初始的源动力;而与此同时,马云却在对雅虎中国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是的很多人都离开投奔周鸿祎,也使得周鸿祎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人才来源。

3、2006年,双方关系彻底恶化:以周指示给媒体发阿里和雅虎的负面为理由,雅虎中国当时总经理田健为首的阿里系对周是深恶痛绝,指责其为“伪君子”与“缺乏职业道德”~并且曝出很多真假难辨的周鸿祎的污点事件,随后周开始反击,双方最激烈的言论摘录如下:

@周鸿祎: “除非马云把我干掉,休想让我闭嘴”,声称和与马云“不死不休” ;

随后阿里则发布公布说永不和周鸿祎合作:公告说“永不周鸿祎投资的企业合作”。

4、随后马云和阿里巴巴逐渐朝着中国网络业三巨头方向前进,而周虽然一路口水仗不断,360也登陆纳斯达克,但周和马的距离似乎越发的大了。

发生在2006年前后的这场舆论战,彻底打掉了雅虎中国的前途,之后雅虎中国在为阿里系输出了资金和流量后逐渐在阿里系中失去了价值,这也为之后马云和Yahoo的控股权买了伏笔。

5、2011年,魏武挥《大佬大话之马云》文中写道:这场战事后来在舆论上被谈及的很少,双方似乎都不再愿意回顾旧事…在数字时代,一个商业企业再大也很难真正意义上封杀掉另外一个商业企业…

魏老师的文章写于2011年,那时候时淘宝和360的合作形式是:“360与淘宝宣布首次推出手机端合作,将双方在网购安全的合作延伸至移动购物平台:360为手机淘宝购物提供安全服务,淘宝将推荐用户安装360。”“越高调越说明阿里看重这份合作的当期性和战术性。这种合作极有可能是一枚预先埋入的一颗棋子,未来可能有用,也有可能没用。

6、时间又过去两年,虽然360的疆土又大了一些,但在商业市场上,虽然战国七雄的格局早已经被打破,但BAT三强格局正在加强,马云退休没两天阿里又和360合作了。

“5月21日,360搜索上线了新服务——购物搜索 360.etao.com),而合作方选择了阿里巴巴旗下的一淘。”

闻此消息,有网友激动的说,终于知道马云退休了原因了,原来老马也怕打脸啊~囧。

也有网友说,这要让“百度睡”不着了..

百度会睡不着吗?这要问李彦宏。

但如果从阿里来看,除了马云要被拎出来打脸外,算是好消息但不算惊喜;无论是入股微博,还是合作360,都指向了阿里系当下最主要的一个瓶颈:为更多的商家提供流量…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的阿里版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对流量和用户的苛求….内部流量和推荐解决不了商家的推广需求,所以美丽说们微博们和百度之外的搜索们,都可以成为阿里的合作对象。

而对360而言,购物搜索对它来说还不算最紧要的领域,如果有个贩卖流量的渠道,也是可以考虑放弃之前的恩怨的。

那么,还有没有可能,360和腾讯、360和百度的合作出现?浅合作有可能,但,深度合作,除非几位大佬失去了野心和企图,不然很难出现。

就是这样,围观老马打脸成了近日的热点,反正打脸也不亏钱,啪啪的~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文/赵勇

业内很多人都知道马云和周鸿祎之间的恩怨,但也有很多朋友不太理解为什么淘宝和360的合作会引发这么多的吐槽:

@互联网的的那点事:#专注打脸二十年#2006年8月16日,阿里巴巴以公告的形式表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及业务部门自即日起永远不和周鸿祎投资及有关联的公司发生任何业务往来——请注意“永远”两个字!

@fenng:1. 拥抱变化 2. 永远不和周鸿祎投资及有关联的公司发生任何业务往来. 「注释: 如果有冲突,请参考第一条」.

@魏武挥:阿里和360的合作,又不是今儿第一次。11年10月就开始了….

恩,其实网络业和娱乐业文化业一样,大家都很八卦,为了八卦和段子,似乎可以回顾下马云和周鸿祎的那点恩恩怨怨。

1、2003年之前:最初,马云和周鸿祎在江湖中的地位相当,甚至于周鸿祎依靠3721赚钱的时候,马云还在苦苦寻找赚钱和做大的门路~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恩怨,后来周鸿祎把3721以1.2亿美元卖给雅虎,而马云搞定了孙正义和杨致远后,不管是谁收购谁反正雅虎中国属于马云了,而周鸿祎则成为了马云的下属,这才拉开了他们之间的恩怨史。

2、2003年:雅虎收购阿里巴巴之后20天,周鸿祎出走雅虎中国创办奇虎,随后创办360安全卫士,把干掉3721和雅虎助手什么的作为初始的源动力;而与此同时,马云却在对雅虎中国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是的很多人都离开投奔周鸿祎,也使得周鸿祎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人才来源。

3、2006年,双方关系彻底恶化:以周指示给媒体发阿里和雅虎的负面为理由,雅虎中国当时总经理田健为首的阿里系对周是深恶痛绝,指责其为“伪君子”与“缺乏职业道德”~并且曝出很多真假难辨的周鸿祎的污点事件,随后周开始反击,双方最激烈的言论摘录如下:

@周鸿祎: “除非马云把我干掉,休想让我闭嘴”,声称和与马云“不死不休” ;

随后阿里则发布公布说永不和周鸿祎合作:公告说“永不周鸿祎投资的企业合作”。

4、随后马云和阿里巴巴逐渐朝着中国网络业三巨头方向前进,而周虽然一路口水仗不断,360也登陆纳斯达克,但周和马的距离似乎越发的大了。

发生在2006年前后的这场舆论战,彻底打掉了雅虎中国的前途,之后雅虎中国在为阿里系输出了资金和流量后逐渐在阿里系中失去了价值,这也为之后马云和Yahoo的控股权买了伏笔。

5、2011年,魏武挥《大佬大话之马云》文中写道:这场战事后来在舆论上被谈及的很少,双方似乎都不再愿意回顾旧事…在数字时代,一个商业企业再大也很难真正意义上封杀掉另外一个商业企业…

魏老师的文章写于2011年,那时候时淘宝和360的合作形式是:“360与淘宝宣布首次推出手机端合作,将双方在网购安全的合作延伸至移动购物平台:360为手机淘宝购物提供安全服务,淘宝将推荐用户安装360。”“越高调越说明阿里看重这份合作的当期性和战术性。这种合作极有可能是一枚预先埋入的一颗棋子,未来可能有用,也有可能没用。

6、时间又过去两年,虽然360的疆土又大了一些,但在商业市场上,虽然战国七雄的格局早已经被打破,但BAT三强格局正在加强,马云退休没两天阿里又和360合作了。

“5月21日,360搜索上线了新服务——购物搜索 360.etao.com),而合作方选择了阿里巴巴旗下的一淘。”

闻此消息,有网友激动的说,终于知道马云退休了原因了,原来老马也怕打脸啊~囧。

也有网友说,这要让“百度睡”不着了..

百度会睡不着吗?这要问李彦宏。

但如果从阿里来看,除了马云要被拎出来打脸外,算是好消息但不算惊喜;无论是入股微博,还是合作360,都指向了阿里系当下最主要的一个瓶颈:为更多的商家提供流量…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的阿里版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对流量和用户的苛求….内部流量和推荐解决不了商家的推广需求,所以美丽说们微博们和百度之外的搜索们,都可以成为阿里的合作对象。

而对360而言,购物搜索对它来说还不算最紧要的领域,如果有个贩卖流量的渠道,也是可以考虑放弃之前的恩怨的。

那么,还有没有可能,360和腾讯、360和百度的合作出现?浅合作有可能,但,深度合作,除非几位大佬失去了野心和企图,不然很难出现。

就是这样,围观老马打脸成了近日的热点,反正打脸也不亏钱,啪啪的~

2013-05-22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回顾Yahoo历任CEO:Tim Koogle、Terry Semel、杨致远、Carol Bartz、Tim Morse(临时)、Scott Thompson(假文凭后辞职)、Ross Levinsohn(临时)和梅耶尔…除了少数没干几天就下台的几位,其他CEO们都或多或少的和并购这事儿打过交道。
在Yahoo发展、崛起和衰落过程中,并购是绕不开话题。
在雅虎发展初期,并购使得其飞速发展:收购Four11、ClassicGames.com、eGroups、GeoCities、Broadcast.com,使得雅虎从从一个目录式的网站成长为一个门户网站,成为大多数互联网用户的上网入口,提供整合资讯、游戏、搜索、邮箱等服务的综合型网站…
有可能是成功来的太快,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雅虎也陷入到试图通过并购试图解决自身问题的模式上来,就在这些年的并购不太成功后,Yahoo被成为2.0杀手,有人总结了Yahoo史上失败并购:
1999年,57亿美元股票形式收购了(在线广播业务)创业公司Broadcast.com,血本无归;
2003年,16亿美元收购Overture…这个还算好~
2007年,6.8亿美元对广告竞拍服务Right Media,这个也还好~
2004年,6亿美元买了购物比价网站Kelkoo,2008年出手后亏了四分之三~
2002年.用4.36亿美元买下了HotJobs,后又2.25亿美元出手~
2000年,4.32亿美元并购egroups,这个算是立功了~
收Tumblr推新Flickr,雅虎鈥溍沸玮澅涓锵
雅虎历史上七次失败的收购,来源互联网
而仅3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Flickr,虽然在11个亿Tumblr后被指为雅虎抹杀创新移动社交应用的“真凭实据”~涉及的金额在整个Yahoo收购史上是排不上号的~
好在,就在收购Tumblr的消息传出来后没多久,又传来Yahoo推出全新Flickr的消息,免费提供1TB存储空间(四五十万张高清照片没问题)…可惜,在国内的Appstone上无法下载该应用….
不过,从梅姐主政雅虎以来的这一步接一步的举措,直观印象是:
“是好的变化··Yahoo换帅之后的动作,看起来很有二次崛起的味道·而且走的路数和Facebook以及Twitter明显也不同,并且避开和Google直接交锋···有动作接着看疗效···女性领导者的魄力··”
收Tumblr推新Flickr,雅虎鈥溍沸玮澅涓锵
纵观梅姐主政Yahoo这段时间,有几件事儿让人印象深刻:
1、定位“技术公司”,从媒体公司到技术公司,梅姐试图让Yahoo从内到外都能够变革;
2、取消在家办公和为员工统一购买iphone,这显示了梅姐的强势和为了扭转Yahoo’原有企业文化的迫切;
3、首页改版,主打定制和信息流;
4、11个亿并购Tumblr轻博客,改变了Yahoo没有UGC平台的现状,并且立刻获得了相当庞大数量的年轻用户,难怪梅姐会说“收购Tumblr可以将雅虎的用户总量立刻提升50%,达到10亿,而网络流量也将增加20%。”~
5、回炉 Flickr~嘿嘿,这个比买Instagram的成本要低很多,大容量的空间或许能够吸引用户的重新关注吧~
6、 没上班几天就回家生孩子….
当然,对于Yahoo的最新两个举措,收Tumblr推新Flickr,相当多的评价是不乐观的——这不乐观来自于Yahoo一贯的失败案例,整合和并购在近年一直是雅虎的软肋,在王淮写的《打造facebook》一书中就有提到雅虎内部存在的流程固化和缺乏进取心的描述~但,梅姐不就是要打破这些桎梏的吗?
如果能够打破这些条条框框,且不说赶超google和facebook,但起码日子过的比前几年会舒服些吧~总不用因为错过被微软400个亿收购而总是耿耿于怀,也不比因为错过facebook而懊恼~
那些年,Yahoo因为并购而折腾的资金也有几百个亿了,在手头只有四五十个亿现金的当下,能够拿出11个亿美金收购Tumblr,梅姐新政有气魄。
被并购后,Tumblr大卫·卡普兴奋的说“太他妈棒了”~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除了关注马云和阿里怎么还债之外,似乎也多了一些关注这家落寞的老牌互联网大公司的理由——必经,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变革总是艰难和痛苦的,而能够成功大的关键在于气魄;梅姐主导的变革,起码试图打破过去的模式,正在用新的东西填充进来。
一年后应该会看到梅姐新政的成效,这或许将决定Yahoo的最终命运吧。
件:以下就是大卫·卡普发布的贴子内容:
各位,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Tumblr将并入雅虎。
在谈论此次交易有多好之前,先让我来给你们送上一颗定心丸:我们不会颓变的,我们的总部不会搬迁,我们的团队也不会变化,我们的路线图也不会变化,我们的目标——授权内容发布者打造出最好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呈现在用户面前——当然也不会改变。
既然如此,那会有什么新变化吗?非常简单,Tumblr将变得更快更好。我们未来的工作仍将保持原样,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将能够从雅虎获得更多的资源。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不要让Tumblr的业务连累我们喜爱的用户和产品。
雅虎是早期的互联网公司,玛丽莎和她的团队与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就是让互联网成为最终的内容创造之地。没有比获得她的帮助更让人激动的事了。
如同往常一样,我们仍把Tumblr的一切都归功于大量的用户群体。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
太他妈棒了!
大卫·卡普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21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520日,奇虎360发布了2013 Q1财报,与过去历次财报发布一样,我们再次见识了“新高”、“纪录”以及“渗透率”等词汇频繁出现,尤其“渗透率”,几乎渗透在这份财报的每个角落,也成为CFO徐祚立解读财报时的口头禅。

“通过浏览器和导航页的高渗透率,让人们认识到So.com360搜索的存在。”

“由于奇虎平台的高渗透率,几乎所有主流游戏开发商都希望入驻我们的平台。”

显而易见,在360对市场愿景的描述中,“渗透率”是最核心关键词,该如何理解渗透率之于360

360渗透率数字解析

下图是奇虎360自上市之后财报数据统计,上市至今,360产品渗透率从88%一路上扬至95.8%,正朝着100%迈进(这可以说是事实“垄断”吗?)。

单从数字本身看,结论可以有两个:1、360产品确实“厉害”,几乎占据了所有用户电脑;2、潜力层面,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峰值,360继续渗透空间也近乎为“0”。

但这样高的渗透率并非通过正常手段获得。甚至360自己都在年报中坦诚,360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输官司是“极有可能”的,并很可能导致投资者利益最终受损。

360超高渗透率如何达成?

360渗透率的概念中,并非只针对安全卫士一款产品,而是几个基于安全产品的金字塔结构的层层渗透。底层优势是360达成超高渗透率的原因:通过安全产品,360浏览器、导航、搜索以及手机产品相互捆绑,实现相互推送和限制竞品,层层转化,最终实现商业利益的转化。而这种转化能够达成有几个关键:

1、利用安全产品的底层权限横向扩张。通过360安全卫士,360能掌握用户电脑的软件安装信息,并透过底层权限对其他软件运行进行影响。例如,以安全名义向用户推荐安装360产品,甚至直接伪装成微软系统补丁,其实为360安全浏览器安装文件。

2、“恐吓、引诱”用户,达成渗透目的。在不正当竞争越来越被主管部门重视的情况下,采取简单的删除卸载竞争对手产品已经不太可行,但“曲线渗透”很难被监管。比如安全卫士的打分,如果用户不安装360浏览器就会得一个低分,一旦用户为了高分选择“一键优化”,就会自动安装360浏览器,并被设为用户默认浏览器。

3、强制更改默认首页和搜索。在关键的变现环节,360甚至连恐吓或引诱用户的耐心都没了,而是粗暴更改用户默认设置的方式。根据专业人士反馈,360的“云修改”已经可以做到分区域、分人群修改用户设置,在媒体集中的北上广等地,360不轻易祭出强制手段。但在广大的二线城市,360为确保其导航和搜索流量,会不断更改用户设置为其导流。

高渗透背后的“监管不力”

事实上,如果把渗透率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市场占有率,那360 90%以上市场占有率意味着什么?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而360安全软件高达90%的占有率,并运用上述手段横向扩张显然已触碰《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红线,但相关监管部门对此并无任何“表示”。这方面,欧盟监管案例或可供参考。

在欧洲市场,windows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约44%,但即便如此,今年36日,欧盟监管机构仍然对微软处以高达5.61亿欧元的罚款,理由是微软未在操作系统中提供其他浏览器供用户选择。

而谷歌安卓操作系统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约70%,欧盟监管机构认为谷歌有利用安卓推荐其自身核心应用的嫌疑,正对其发起了反垄断调查。此外,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也曾对谷歌发起反垄断调查,理由也是谷歌利用搜索和OS优势扩展其他产品。

而在国内,和360相关的不正当竞争的法院判决中,360则是传说中的11连败但,输了官司的360也并没有在市场上被限制。

为何类似行为在其他市场都被定义为垄断并被处以巨额罚金,而国内的360却安然无恙?在360不断向海外投资者炫耀超高渗透率之时,谁来对360的横向扩张叫停?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20

从全球网络业Q1财报看网络广告市场变革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看到一则关于广告业的大新闻,据说宝洁全球市场的广告预算缩减20亿美金,账期也将从45天延长至75天;不知道这是否会形成连锁反应,对全球广告主和媒介购买以及媒体造成影响——但之前曾流传过宝洁将增加互联网的投放,这一增一减之间,虚实真假耐人寻味。

2013年Q1财报季,多数上市的IPO企业已经公布了财报,冷暖自知,但从主要的互联网企业的财报数据,关于网络广告的数据,还蛮值得聊聊的。

先来看看全球主要(中美)网络企业Q1财季网络广告营收的情况数据(数据来自互联网):

一眼扫过去,好可怕的季节性因素,几乎清一色的环比负增长,似乎只有优酷土豆战胜了季节性影响,虽扔亏损但同比和环比均有增长。

很遗憾以上数据没有统计阿里巴巴集团和Twitter的网络广告收入,Twitter的网络广告Q1收入应该过亿刀,阿里巴巴应该会更多,但没有公开财务数据。

从这些主要网络企业的数据其实能看出来网络广告市场的格局和现状,通过数据其实会让我们能够简单的了解移动、社交和视频对整个广告市场的影响。

从大局来说,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吸引更多的广告预算,虽然电视业的精品战略在全球市场对广告主的吸引仍然很强—但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增长,互联网广告的增长和前景都要比电视、报纸要高好。“百度超央视”虽然是个炒作的噱头,但互联网的成长性毋庸置疑。

而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的领跑者仍然是搜索巨头们,Google的广告收入是中外主要网络企业的总和还要多… 而国内,百度的网络广告收入也几乎等于其他IPO的网络广告收入总和。

从数据来看,虽然社交媒体的霸主Facebook的收入增幅很快,Twitter也有可能单季收入过亿…但在整个网络广告市场的整体份额比例不算高,对Google的霸权挑战也没有实质上影响Google的整体营收。

从国内来看,SNS网站人人网的单季网络广告收入还未过千万,离传统门户包括凤凰网的差距都还蛮大,离百度的距离就更大了。

仍然从数据来看,虽然多数企业都公布了他们在移动领域的流量和拳头产品的移动端的用户数量,但从移动端获得的收入,只有Facebook公布(也可能是只看到了Facebook的数据)了移动端的广告收入,大概是4个亿美元,可见如何通过移动做广告仍然是多数网络企业的难题,也有可能是现在仍然是圈地阶段,谈营收尚早。

再来说网络视频,相对移动和社交,网络视频在整个网络市场上的影响力已经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

虽然youtube没有公布营收情况,但有数据显示其2012年的营收预估有36个亿美金,理论上Q1财季的营收有可能达到10个亿美金的规模…从国内来看,优土集团的单季营收达到8310万美金,有可能在2013年达到单季过亿的规模。

而根据腾讯Q1财报,其视频广告营收增长超过100%,搜狐在财报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网络视频已经被广告主认可,并且在未来将成为吸引广告主的重要渠道。

回到国内网络广告市场,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

1 搜狐的广告收入仍然超过新浪,是因为搜狐视频和搜狗吗?如果是,张朝阳真的会把搜狗或者搜狐视频卖了吗?

2 新浪微博公布的数据,Q1有700万美元,但没公布广告收入,和阿里合作后,Q2的网络广告数据会有大幅提升吗?

3 百度在坐拥几十万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又在主打品牌广告主;而腾讯和新浪,则借助各种创新产品试图吸引中小企业的投放,这中间的转化,有点意思。

4 阿里巴巴和百度告诉我们,中小企业的市场比品牌企业市场大,但品牌企业逼中小企业简单,显示广告嘛~

回到主题,虽然我们都知道移动和社交已经和必然会改变整个网络业的格局,但从网络广告市场来看,变革既凶猛又细水长流。

变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没有哪个企业可以躺在过去的成功享受,雅虎经过这半年的革命股价都能提升50%,还有什么不可能的捏?

新旧媒体争夺广告主的战争如火如荼,新媒体之间争夺广告主的战争也同样惨烈,谁能够成为黑马谁又保持领先,走着瞧。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2013-05-16

文/赵勇

虽然腾讯科技放枪搜狐视频引出张朝阳的声明,虽然钾(假)新闻爆出微信公众账号限制推送,虽然手Q产品经理出来为改版辩解… 在这大新闻真假难辨集中爆发的当口,还是想不合时宜的聊聊陈一舟和人人网,这是一家在上市互联网公司中非常有意思的一家公司,而陈个人也非常值得关注,两个非常加起来,值得写一篇类似回顾的文字,来看看人人网的未来究竟会如何?

最近关于人人网和陈一舟的话题颇多,因为人人网发布的Q1财报的数字很有意思,阿累也写了篇《人人网连连亏损,市值缩水63亿美金》的稿子,引起不少讨论,谢文老师的说法是陈一舟一手好牌没打好~不过对于陈一舟这一路走来,作为顶尖的互联网企业家之一,陈离巅峰位置总是有还有一些距离的。

阿累总结了人人网的不利因素如下:1.移动互联网产品冲击 人人网主营业将急剧收缩;2.主营业收缩,其广告业务增长乏力;3.运营费用持续增加 营收与花费不成正比;4、投资频频烧钱 盈利未知。

但我觉得外部不利多数是因为内部原因造成的,但分析一家公司内部的问题却需要很多直接的证据的,这些,目前不多,虽然我们能够看到有一些人员变动的说法,但终究还是听说而已。

不过对于陈一舟个人,还是有一些蛮有趣的点的值得关注的;在一线互联网企业家中,陈一舟目前来说还不是最有成就的那几个,但智商肯定是最高的之一,从这些年陈一舟的经历来看,值得大家关注的起码有两个陈一舟的必杀技——资本运营和”改名”。

先来看看陈一舟的资本运作的能力,看看这些可以被记住的案例,堪称长袖善舞:

1、2000年,将chinaren卖给搜狐3000万美金;

2、2004年,并购猫扑,预计交易额不超过300万美金;

3、2005年.AccelPartners阿塞尔伙伴投资1000万美金;

4、同年,收购Donews,估计350万,人民币;

5、2006年,获得4800万美元的投资;

6、同年,200万美元买下校内网;

7、2008年,收到4.3亿美元投资,其中软银3.84亿美元;

8、2011年,人人网上市,上市初市值70亿美金;

9、2012年,出售艺龙网股份,获得收入5700万美金;

10、2011年,出售唯品会,获得收入1500万美金…

且不说陈一舟做产品和企业的能力,仅就接受投资和收购以及资本操作,毫无疑问陈一舟都是高手~这两天因其从艺龙和唯品会的获利,更是有“炒股高手”的称号被冠给其。

在来看看陈一舟团队的“改名”能力,倒叙,更是可以看出一些这家企业的操盘细节:

1、2013年,人人网推出移动应用啵啵、美美..

2、上市前推出团购糯米网,要打造中国版Groupon

3、上市前重点推人人游戏,要做中国版Zynga

4、上市前推出经纬网,要做中国版Linkedin

5、2010年?推出kaixin网,在开心001最火的时候让丫不舒服…

6、2009年将收购来的校内改名人人网,塑造新的品牌…

其实在人人网收购Donews那年,江湖一度流传陈一舟把目标对准了豆瓣网,如果豆瓣当年被收了,估计也就没有了杨勃现在的慢节奏产品的现象了吧。

纵观陈一舟这些年的“经典时刻”,曾经有媒体人用“九头鸟”来形容其处事之风,和形象的白描了陈的财商和情商之高,也有足够的敏感度和对潮流的敏感度,这是陈成功之处;但就好像人人网和 腾讯、百度的差距那样,陈对产品的专注度以及坚韧度可能略有欠缺。

想用“鸡贼”来描述人人网(千橡集团)的战略和举措,这词儿在京城方言里指定不是贬义——“狡猾、耍小聪明,同时还带着点猥琐”;回顾一下人人网(千橡集团)这几年的各种举措,大家是不是有同感:如果说腾讯是模仿中创新,那么人人网(千橡集团)则是模仿中的鸡贼,而山寨开心为高峰的小聪明和猥琐,成功的狙击了当年最大的对手,看着对手开心001的陨落….

虽然陈一舟这次把对手瞄准了微信,但微信和人人网之间可能还隔着微博、电商和各种游戏吧。

人人网最好的日子似乎过去了,但陈一舟的故事可能还要继续,后面一定还会有类似炒美股获利的有意思的事儿发生,又或者,讲述一个人人网的移动APP的资本故事?

还记得2012年陈一舟关于移动战略的描述吗?“陈一舟表示要走三步棋:1添加LBS服务,带流量到团购网站,做本地商家的在线广告平台;2进入移动游戏商业模式;3移动平台广告也可以有。”目前来看,腾讯、百度、新浪、阿里、搜狐都各自有亮点产品面对未来,人人网的未来是那款叫人人网的APP吗?这是个疑问句。

这仅仅是陈一舟 中国版的Facebook+Groupon+Zynga+Linkedin的鸡贼故事的一个段落罢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还想看什么样的故事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