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内传媒精英们都认为传媒大亨默多克出了一个大昏招。
竟然试图和互联网时代的霸王龙Google对抗,竟然想要用封杀Google的方式获得收费用户,对于默多克阻挡历史洪流的行为大家伙一直给予了白眼以及嘲讽——所有人都在等着默多克的出丑,并且搬出了默多克履历中的失败经历加以辅政,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默多克过去以及现在的成功之处。
大多数都在说着一些人所共知的话语:
所谓的互联网免费时代,新闻传媒集团的这一做法就好像堂吉诃德挑战风车般的不自量力,是违背时代发展的,注定是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被大多数新闻传媒机构所模仿的。
似乎不需要专家以及精英们的评论,普通人同样也可以得出上述的结论。
收费和免费,一直都是话题的焦点,国内国外好像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收费,则市场越做越小;免费,则意味着无限大的机会。
收费挑战的勇气;免费挑战的是未来的预期——
好像都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国内没有出现类似默多克的媒体人?敢于对互联网霸王龙说“不”。
好像国内的媒体都很明白大势所趋,早早的就把内容贡献了出来,和互联网免费分享——
只是,这好像依然没有改变所谓的颓势。
和部分精英媒体人的冷嘲热讽不同,我关注的是默多克的勇气来自于哪里?
答案其实很简单,一个新闻人对于内容的掌控力。
有几个美国电影和媒体有关,《兰花贼》、《国家要案》、《独奏者》——
兰花贼讲述的是故事和《纽约客》相关;
《国家要案》说的则是新闻人的良知以及对于新闻的深度挖掘;
而《独奏者》除了说明媒体人的良知外,还有诸如本地新闻生活化报道的诸多特点——
而这些都是免费的网络媒体很难做到的。
传统媒体所重视的采写、深度报道等等,在互联网时代不应该被忽略,而是更应该加强,我们不应该因为互联网免费时代而忽略了新闻最重要的那部分特点:
严谨,采编,深入,有独立的观点等等。
而上述的种种,都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成本不低,并且逐步上升——
互联网媒体基本上没有这部分费用,有也会很少,“网络搬运工”目前依然是互联网编辑们的代名词。
或许,这应该是默多克的底气。
国内部分人对于《财经》团队离职的关注可能也是来源于此。
和国外的传统媒体的尝试和坚守相比,国内的传统媒体正在失去自己的底裤——
从近年一系列的事件中都可以看出来国内传统媒体正在逐渐演化成互联网媒体,不严谨,没有采访,没有对事实的基本判断——
这也是网民们经常嘲讽电视报纸的编辑记者们都蹲守在各大网站等着新闻或者直接互相转载抄袭——
和默多克的螳臂当车相比,国内有一大部分的传统媒体早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消失是他们必然要面对的。
默多克的尝试,也可以看成是一次对于互联网价值的反思。
车轮或许不会被阻挡,但是不应该停下思考的脚步。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新媒体,都应该关注牺牲“新闻”的力量。
虽然说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中心,但是那应该仅仅是新闻线索,时髦的话说这是碎片化信息的一部分——
而“新闻”,依然是需要有专业素质的从业者来实现报道的。
不需要完全拒绝“新闻娱乐化”,但是起码的底线还是存在的。
互联网的免费不应该抹杀“新闻”存在的价值;
这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共同面对的全新挑战——
默多克堂吉诃德般的举动,看起来可能很滑稽,还是能够体现新闻人的勇气。
等待拯救不如自救,祝全世界报业人好运。